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军民融合:向深度进军 以创新致胜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栾相科 时间:2018-09-04 返回

伴随着轰隆隆的螺旋桨声,一架拥有“中国心脏”发动机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载荷着70公斤重的物品,已在空中持续作业了一个小时。不仅如此,经过一番改装,它就可以由农用无人机变身成为察打一体的警用直升机。

这一幕就发生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重庆高交会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上,这架无人机的制作方是重庆的一家民营企业——隆鑫通用。实际上,像隆鑫通用这样民参军的企业正在逐渐增多。“近年来,民营企业参与军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层级有了很大的提升,就以无人机领域为例,像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成立于2012年,短短6年,便从一个初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为军队某装备型号的总体单位。”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法规研究室主任刘志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参军的规模、数量、范围以及层级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民参军深度不断拓展,正是响应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内在和外部的双重要求

军民融合中的“军”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是指经济建设,进而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范畴。在近期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周三大讲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轮训讲座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司司长王树年表示,军民融合发展就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其本质就是军民资源的一体化配置、优化配置。军民融合既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方式,又是一个发展过程和状态。”王树年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杨威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他说:“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还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军民融合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各军民融合领域中的低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而高端供给能力相对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另一方面,特别是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尚处于起步和追赶阶段,融合的经验积累和制度基础还比较薄弱。”杨威分析说,正是基于这两方面原因,因此,在新时代我国必须把平衡发展、充分发展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长期任务,致力于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国信产业研究院宏观经济分析师邱韩则从外部环境解释了目前为何需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战略投入,我国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可以很好地整合国家科技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科技兴军、科技强国。”邱韩表示,推进军民融合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

刘志伟表示,军民融合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对建国以来历代领导人处理经济与国防关系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结合程度提出的全新更高要求,要求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实现国家战略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力量的一体化运用,构建军民一体化的科技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和基础设施,提高军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双向转移能力、共享共用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平战转换能力和军民统筹治理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军民融合发展才可以称得上是深度发展呢?刘志伟表示:“从宏观层面来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标准就是总书记提出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这9个字。”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宏观层面把握之后,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具体理解这9字标准。刘志伟说:“以民参军为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首先就表现在民营企业正在广泛参与军工领域,原来他们可能就是简单提供一些零配件、原材料等;现在承担分系统任务的民营企业已经越来越多,甚至一些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总承总制单位,既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注入了重要活力,也为企业开拓了军工市场,军民融合对于战斗力的贡献率稳步提升,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同步显现。”

杨威对此表示赞同,他同时阐述了自己对于这一标准的理解:“如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等全过程中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发展方式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为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近年来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和遵循。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勾画了“十三五”时期军民融合发展蓝图。

杨威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除具体政策外,2017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建立了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各地区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逐步理顺,初步形成了委员会统筹决策、办公室综合协调、军地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今年3月,中央军民融合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建设的意见。”

目前,全社会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热情高涨,实践探索逐步深入,形式内容日益丰富,融合成效不断显现。如青岛以打造国际知名海军城、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光荣使命,将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军事设施保护、海军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模式,正逐步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样板。

王树年表示,我国军民融合在重点领域成效已经初显。他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贯彻国防要求的新建铁路达40条;军民合用机场达64个,占民用运输机场的1/3;先后建立了40多个军民共用重点实验室;同时,国防科研生产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军转民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占民品产值达50%以上;依托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完成重大军事行动物资总周转量786.5亿吨公里。

在刘志伟看来,如果要实现新时代军民融合的跨越式发展,还需要更加注重在制度创新的深层上发力,要构建发展方式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的“双轮驱动”模式,两手都要硬。“这实际上就是总书记常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刘志伟说,比如军品定价制度、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规,都还没有具体落地。

“我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已经进行了最新修订,明确了很多鼓励成果转化的创新措施,地方也出台了很多配套实施办法,但是从军民融合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关落地性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军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推进还比较缓慢,迫切需要加强军地间部门协同,在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以及降解密处理等方面出台明确的管理办法。”刘志伟说。

邱韩亦表示,下一步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参与融合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建立有效的军民对接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企业需要真正弄清军队的需求,把产品做好做精,能够根据国防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他对记者说。

杨威在展望未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时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民融合思想指导下,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想、系统工程方法,要不断致力于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