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马子健 时间:2018-11-29 返回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七大战略写入党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的杰出贡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涵盖领域极为宽阔,面临的问题也极为复杂,对破解“改革深水区”共性问题、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赢得国家战略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实现市场机制“全覆盖”的排头兵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由于封闭观念的禁锢、计划体制的束缚、垄断格局的限制、政策标准的制约、准入门槛的阻碍和信息渠道的隔离,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没有更广泛地利用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科技、经济、人才资源,建立在最先进的技术与质量基础之上。各地对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理解和执行还有偏差,尚未惠及多数“参军”的民用特别是民营企业。军工企业作为业内“巨无霸”,不仅占据着国防科技工业的“先发优势”,而且在政策优惠、订货渠道等方面占据着大量资源,民营企业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甚至参与和合作也十分艰难。在军民融合领域率先构建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实现需求信息公开、招标程序透明、质量标准统一、服务环境公平,对于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全覆盖”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助于避免“政策禁区”。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发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各地区各领域创新经验如雨后春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避免以往的“军工除外”的思维惯性,防止军民融合领域形成政策的禁区、产业的盲区、宣传的雷区。根据军民融合领域特点,聚焦实现创新实体各尽其责,科技资源共享开放,科研环节均衡发展,科技管理集约高效,可以有区别于民口的政策特区,但要避免过分强调军民融合的特殊性,演变为在军民两大系统外搞出军民两大系统之外的第3区,甚至形成新的封闭系统,使“特区”变“边区”。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如何培养一批把握信息化时代军队改革与军事变革和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未来形态,兼具专业知识与技能、军事与战略思维、行业管理与市场运营等能力的复合型军民融合创新人才显得尤为紧迫。目前,军民两大系统学习培训、工作经历、绩效认定等互认制度还需完善,对优秀海外归国人才的引进力度和有效利用还需加强,如何将保密任务分解成科学问题的解密降密机制还需细化。构建内紧外松、快速响应的失密惩罚机制代替“保密终身制”,打消各领域人才参与军民融合科研任务后影响国际学术交流等顾虑。广泛吸收拥有高素质的企业经营才能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人才参与国防军队建设,探索建立现役、文职和公务员的人才流动机制,给更多人圆一个从军梦、报国梦的机会。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助于规范知识产权归属。目前针对国防建设、国家投资的技术创新实行的单一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国家是国防知识产权的唯一拥有者,而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生产的其他产品,根据谁投资及合同规定进行相关知识产权归属划分。这种知识产权划分方式不利于调动民用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各主体之间知识产权信息不对称,加大了知识产权风险,严重地影响了彼此间合作、交易的可能性,也影响了国防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国防知识产权在管理、政策和法规等方面落后于普通知识产权,阻碍国家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深入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鼓励各地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国防项目有偿投资和成果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国防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系统,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国防科技成果的拥有方充分享有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分配权。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军工产品以其独特的在复杂的环境中也可以协作发挥性能的“军工六性”,一度成为各领域学习的市场标杆,甚至成为了一种人生哲学。目前,军民两大系统沉积了很多独特的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医疗卫生领域部队医院在牙科、皮肤科等很多可用于民用的优质医疗资源,民用电子、材料、物流仓储配送等领域服务军用前景十分广阔。亟待通过规范体制机制,细化管理流程拓展资源受益面,通过全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迭代升级速率的倍增。如建立新产品“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保险、财税等综合配套政策,加强对初期市场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引导有条件的军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支持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创新军地供需对接机制,加强军地高技术成果发布,探索军民融合重点产业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

军民融合是破解术业有专攻和利益固化的治理矛盾的主动仗

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带来了公共事务管理的不断精细化,熟悉周期长、信息不对称、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各行各业的强弱势群体分离并逐步利益固化,极易导致阶层固化,影响社会流动,妨碍社会活力。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发现,很多行业管理部门存在人员“近亲繁殖”、经营“靠山吃山”等一系列问题。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会为熟悉行业规律特点的“圈内人”留下很多管理盲区和制度漏洞,大大影响改革成效。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融合军民两大系统的管理经验,能够极大丰富“专业管理+权威监督”的治理模式,对探索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管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大有裨益。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空域改革为例,国防需求的重要性、突发性、机密性决定了空域使用的优先级“军为首要”,可以采取分级分类管理、计划内飞行军民联系会议协商确定、军事需求优先随时保障、正常情况充分保障民航的原则,特别是建立军事需求用时时长严格记录和事后审计制度,由独立权威机构在符合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对是否过度使用空域进行审查,对失职渎职人员严肃问责。避免出现一个航拍任务甚至一个基层领导就长时间管制空域的情况,真正做到兼顾民用航空和国防安全需要以及公众的利益。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先手棋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助于形成应对“高维打击”的举国体制。纵观现有的军力评价指标、军民融合评价指标,都是已经被量化的,都是“已知维度”,都是属于通过优化体制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存量领域,赢得国家战略优势更需要关注“增量维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军事应用前景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三体》式的技术爆炸和猜疑链的端倪,网络信息时代的军队建设、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都是军民一体的,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和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不走融合发展之路将难以持续。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国实现安全与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选择。

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安全战略重点和方向,依据战争形态和规律,超前提出与战争理念相匹配的武器装备需求,引领军事装备需求的生成,牵引国防消费,改变军事需求论证被动参与的局面。围绕行业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建设若干军民融合新型智库、军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和军民融合新型科研机构,着力开展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协同攻关,鼓励以跨行业、互补性的强强联合的方式,开展国防前沿性、基础性、共性技术的研发,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建立完善基础研究军民融合机制,推动军民基础研究科技计划资源的统筹配置与管理,加速前沿技术向现实战斗力和国民经济转化。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创新文化,针对军民融合新型科研机构,分类试点设定创新失败容忍度;选择前沿类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率先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军地机构联合组建“创新失败项目价值挖掘小组”,聚焦未达预期的创新项目,探索创建一套“失败再学习理论”,将有价值的项目精确分离出来,并为其制定接力创新策略。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