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任宏军:开拓创新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来源: 作者:任宏军 时间:2017-10-09 返回

编者按:2017年9月18日至24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在京丰宾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总共设置了政策辅导、体制机制创新、信息技术三场专题论坛,邀请军地各有关单位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解读。

发言专家:国防科工局发展计划司任宏军副司长

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对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按照论坛活动安排,我向大家介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情况。

一、国防科技工业肩负着军民融合发展的重任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和天然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早提军民结合,就是针对军工领域的”,并强调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求国防科技工业担负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项光荣职责,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

(一)国防科技工业是统筹优势资源打造国之重器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国防科技工业为军队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产品,为军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新时期,武器装备技术复杂性和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有效地开展武器装备建设的需求迫切;同时国家工业和科技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支撑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一步具备。国防科技工业需要充分依托国家工业和科技的整体实力,积极鼓励和引导优势民口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建设,保障经济有效的国防建设。

(二)国防科技工业是发挥高技术优势促进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一直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承担者。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形成较强的研发能力,是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高技术设备设施最集中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需要进一步发挥好这支队伍和高技术设备设施的作用,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面向军民两个需求,不断强化协同创新,推动国家科技进步。

(三)国防科技工业是释放产业潜能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拥有大量先进技术和专利,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的潜能巨大。同时从产业分布来看,国防科技工业28%的单位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行业类别中均有分布。国防科技工业在完成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需要加快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应用,促进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作出积极贡献。

 

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国防科工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改革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一)“民参军”范围领域不断深化一是“准入政策”进一步优化。2015年修订发布新版科研生产许可专业(产品)目录,较前版许可项目减少62%,社会资源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空间进一步放大;联合军委装备发展部开展许可与装备承制资格联合审查,简化准入程序。目前,从许可持证单位情况看,民口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占民口的三分之二,部分民口单位“参军”层级由一般配套向总体和分系统提升,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技术装备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民间资本参军加快。积极推动军工单位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民间资本加快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三是投资渠道进一步畅通。印发《关于非国有企业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可选择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三种方式申请投资;面向全国发布军品配套科研指南,军工、民口和民营单位一视同仁,择优支持。此外,针对军工单位,进一步突出核心能力,大力压缩通用能力建设,引导企业依托社会优势能力,为“民参军”创造空间。

(二)军转民及军工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出台《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着力解决制约军转民的政策性问题,引导和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二是实施军工技术推广专项,发挥军工在智能制造、非传统安全、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优势,支持一批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三是面向太空、海洋、网络、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支持军工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四是强化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和鼓励军工与地方开展产业对接、项目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五是联合军地有关部门主办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本促进军民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目前,军工集团军民品收入比例基本保持在3:7,其中军工高技术产业占比50%,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核能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持续发展,卫星应用、海洋工程装备、网络信息安全等新经济增长点逐步显现。

(三)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军工单位联合民口科研机构、高校等,围绕国家安全和国防科技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战略性、带动性、全局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军民协作推进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载人航天、大飞机、探月工程、高分专项等带动一大批原材料、元器件和一些关键工艺技术实现突破,一批民口企业成为关键材料、无人系统、太赫兹、激光技术等领域新兴骨干力量。

(四)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大力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资源和试验设施开放共享,近3000台(套)重大试验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与工信部联合开通运行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发布各类军民融合信息30000余条,其中军民供需信息超过5000条;按年度联合印发《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促进军民技术与产品双向互动对接。

三、努力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率先突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潜力巨大,国防科工局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组织实施好现有政策措施的同时,重点推进五方面工作:

第一,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我们拟制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议,待中央批准后,会同军地各个部门组织实施,特别是要结合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部署,开展政策举措先行先试。同时,我们将积极推动新一轮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不分军工、民口和所有制,同类能力享受同等政策;研究建立军品科研生产单位信用评价制度,规范军品科研生产市场的竞争环境和履约行为,强化责任意识、质量进度意识、安全保密等意识。

第二,拓展深化“民参军”。优化军品市场准入机制,进一步简化许可范围,与军方联合研究推动科研生产许可与装备承制资格两证融合,着力为“民参军”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编制《企业投资的国防科技工业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核准和备案项目目录》,为扩大社会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提供政策依据。

第三,推进军转民和产业发展。推进成果解密、转化和收益分配等政策落地,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继续从科研和能力建设投资渠道,支持先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

第四,强化科技协同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军民科技发展需求对接,强化规划、计划、项目等方面的统筹;以重点军工单位为依托,以重大军民融合工程和重点任务为牵引,组织军工和民口单位组建一批国防关键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按照体系设计类、先进制造类和试验测试类三个类别,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军民需求对接和联合攻关,努力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问题。

第五,促进资源统筹共享。推动资源共享机制化建设,完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建设、军工技术转化等需求信息收集发布,以及民口前沿、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资源信息收集推荐机制;提升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为各地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信息查询服务;联合军地相关部门推进军民标准通用化,加大民标采用、军标转化、通标制定和资源共享力度;以遥感卫星为突破口,加强军民卫星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和使用,开展航天军民融合数据资源共享试点。

最后,祝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圆满成功!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