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以联盟为载体构建区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探索实践

来源: 作者:杜力平 程旗 袁瑞敏 时间:2017-11-27 返回

1.引言

产业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高级形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美国的半导体行业在研发环节的合作,奠定了日、美两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和行业霸主地位。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联盟在我国兴起,2008年国家正式启动产业联盟建设工作,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将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加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定为国家产业战略的重要部分。自2015年3月军民融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产业联盟作为联结“政产学研用”的天然桥梁成为实施军民协同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2016年4月,四川省组建了第一个以军民融合为特征的跨行业、跨区域产业联盟——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作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2.以联盟为载体构建区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背景

2.1国家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密集部署为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2015年3月,军民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国家在军民融合顶层设计、专项规划、武器装备、组织管理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顶层设计方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了新形势下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战略性顶层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主要任务推动。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领域,国防科工局、工信部连续三年制定了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统筹部署“军转民”与“民参军”重点工作;武器装备开放竞争逐步推进,新发布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的许可项目数比2005年减少了约2/3,降低了民参军的“门槛”。组织管理方面,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作为顶层组织管理机构统一领导全国军民融合工作。系列政策、制度、管理措施的密集部署预示着军民融合将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加速推进,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2.2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创新型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两会期间习提出了“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战略思想,对我国新时期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发展,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资源被分散在军、民两个系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里,两个系统相对独立、封闭运行,导致大力重复研发、资源浪费。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破除一切束缚军民协同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新的业态、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国防科研机构、军工企业、高等院校以及民营企业的力量,统筹协调军口科研与民口创新、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协调、互相支撑,逐步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2.3四川具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良好基础

四川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地区,2015年成为西部省级行政区中唯一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的省份,承担为国家提供改革示范经验和样板的任务。作为我国国防战略大后方,四川国防科技工业综合水平居全国前三之列,分布着军事电子、核、航空、航天、兵器等大量的军工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拥有近110所高校,170多家科研单位,约60名两院院士以及200多万各类科技人才,沉淀了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军民用科技成果,具有军民融合发展的雄厚基础。四川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机遇,把军民融合作为突破口与核心点,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发展模式上进行破局和先行先试,为军民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

2.4区域龙头单位具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

中国绵阳(科技城)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我国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重地,是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区域。绵阳集聚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一批重要国防科研院所,拥有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18万人,拥有一批军民融合重点企业,能较好地带动产业链配套,推动企业从单一个体创新向产业链协同创新、区域协同创新转变。绵阳骨干企业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九洲集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经过59年的发展九洲集团已经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企业,两次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某工程重大贡献奖”,培育了空管、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等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在多个军民融合领域建有专业联盟,具有丰富的军民融合发展经验和联盟运作经验。

 

3.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概况

基于国家战略机遇、区域产业优势以及企业优势,2016年4月26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绵阳市委市府的支持下,四川省经信委、四川省国防工办批复同意,由九洲集团联合国内事研发、生产、检测、销售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共同成立了四川第一个以军民融合为特征的产业联盟——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高技术联盟(简称联盟)。联盟涵盖核、航空、航天、兵器装备、军工电子、化工材料、船舶、民爆等8大领域,初始成员单位58家,秘书处分别设立于绵阳和成都,九洲集团任首届理事长单位。联盟以“共创、共享、共融”为发展思路,围绕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资源共享、产业链配套协作、市场开拓等方向开展合作,旨在打破行业限制,打通军民通道, 探索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适宜产业发展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截至2017年6月,联盟共有会员95家,其中绵阳44家,成都39家,其他地区12家;专家委员42位,其中两院院士2人。

 

4.以联盟为载体构建区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做法

产业联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按照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区域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构成的紧密网络,那么如何将军、民两个系统的各类创新主体有机联结起来成为产业联盟发展的关键。四川军民融合产业高技术联盟成立后,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初步构建起“1+1+1+N”多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网络,“1”即1个平台群,1个云平台、1支基金,N即多种军民融合重大活动。到2020年,联盟成员单位达到200个以上,形成覆盖全面、体系完善、创新驱动、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助力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翻番。

4.1构建区域创新平台群,以创新驱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创新平台是资源集聚、科研开发、服务创新的重要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保障。联盟在打造创新平台上,充分整合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以现有的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北斗的多模式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核心,以四川省空管产业联盟、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四川省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区域创新平台为支撑,以盟内会员的战略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等一对一合作为补充,构建从国家到区域到企业多级覆盖的协同创新平台群,打破创新平台分散布局、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的局面,共享创新资源,共同攻克发展核技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重大和共性技术,支撑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

4.2利用“互联网+”思维,合作打造资源共享云平台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资源正在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互动转变,产业经济与互联网结合成为一种趋势。联盟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成员单位四川航天云网公司合作建立了“四川军民融合在线”云平台,实时发布成员单位的技术、产品、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创新平台等需求和信息,开展军民融合政策解读、供需对接、军工资质认证咨询、科技成果评价、金融融资服务等,为区域的军民融合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四川军民融合在线”云平台是四川首家以军民融合资源共享为主的网络互动共享平台,已于2017年6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免费向联盟成员单位开放。目前可共享外协供需求3000余个、产品供需近25000个、仪器设备近400套。

4.3共建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产业与资本无缝对接

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是以现代金融手段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2016年8月,四川省率先在全国设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由专业基金管理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联盟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积极与该基金对接, 2017年4月7日,在“2017年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专题推进会”上,联盟与四川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盟理事长单位九洲集团向基金出资1亿,并推荐一名投决会成员,参与基金建设与管理,围绕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军工能力专业化重组以及产业基地等领域和“航空、航天、互联网+军民融合、化合物半导体芯片、信息安全和军民融合机制创新”等六大工程进行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撬动市场力量推动军民融合企业“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前联盟已向基金推荐成员单位的10余项基金储备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

4.4拓展创新主体网络,全方位联接产业链各环节

展览、会议、论坛等活动是产业联盟发展组织、拓展渠道、挖掘资源的有效方式。目前为止,联盟主办和参与了全国及地方的10余项军民融合活动,包括主办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发展论坛”、 四川省首届军民融合银企对接会,四川首届军民融合保险业务对接会,参加青岛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等,通过参与这些特色活动推送国家政策,探讨军民融合热点问题,学习借鉴其他创新组织的先进做法。另外,联盟接受了60余次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知名企业到会员单位调研,大大提高了联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资本、央企军工、院校、民企以及创新个体等优势资源加入联盟,初步构建一张横向贯通行业企业,纵向连接产业各环节的“互联网”,推动创新资源要素从分散到聚合转变。

4.5探索联盟实体注册,建立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传统产业联盟缺乏市场化的利益纽带,成员单位的责、权、利不明晰,管理松散,大多只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上,无法对产业关键关节、高精尖技术实现创新突破。为改变这种局面,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组织,联盟正在探索登记为非盈利性法人社会团体,这也是四川首个围绕军民融合进行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实体注册后,可明确各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以独立法人的身份举办专业展会、管理资源共享平台、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等工作,并延伸开展军民两用技术服务、项目评估和孵化、股权投资等科技咨询服务,形成灵活、高效、紧密的运作机制,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联盟申请直接登记为社会团体在四川尚无先例,没有明确政策支撑,且目前四川省暂停各类社会团体登记注册等原因,联盟法人实体注册仍在推进中。

 

5.以联盟为载体构建区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思考

以军民融合为特征的产业联盟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整体协同创新的效果不明显。一是由于国家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军民之间总体上还处于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状态,民企参军渠道不畅,门槛和时间成本较高,军工集团由于体制机制限制,再加上自身经营任务较重,对军转民部分处于观望状态。二是联盟成立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宏观环境、地方政府政策刺激等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联盟缺乏内部动力机制,无法有效聚合资源。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做好以联盟为载体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内部动力建设和政府政策支持是关键。内部动力建设是根本,政府政策支持是保障,两者互为支撑。针对这两点,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5.1国家层面的建议

国家层面,一是强力推动顶层统筹统管体制建设步伐,加快构建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上面不融合、下面难融合”“军军不融合,军民难融合”“机关不融合、基层难融合”的问题。二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经验,推动有利于军民融合创新的法律和制度供给,与新的管理组织体系配合运作,包括市场准入制度、考核制度、标准制度、保密制度、国防知识产权的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等,注重管重点、管核心,避免管得过严、过细、过死,对军民融合形成新的“玻璃门”障碍。唯有国家层面实现一体化融合战略体系,地方以军民融合为特征的产业联盟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实现军、民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5.2地方政府层面的建议

地方政府层面,一是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作用,联动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共同研究解决联盟在进行法人实体注册、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公司等发展模式探索时遇到的政策瓶颈问题,帮助联盟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联盟的内生动力供给。二是进一步改革赋权,以权力转移或委托的方式将部分公共服务权利赋予联盟,让联盟扮演科技经纪人角色,比如允许联盟参与军民融合项目评审、军工资质认证审核、科技成果评价等,为政府和企业搭建沟通的桥梁。三是建立财政对联盟发展的支持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联盟建设,开展军民通用标准试点、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检验检测平台等业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四是引导投资基金对成员单位能力建设、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进行股权投资,拉动市场力量支持军民融合企业发展。

 

6.结语

产业联盟作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聚焦、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共性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生事物,产业联盟的发展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运行管理机制、跨行业协作、产业链配套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地实践。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将在四川省、绵阳市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切实把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各种发展机遇和要素用足用好,打造军民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创新孵化的共同体,进一步发挥联盟作为创新平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四川军民融合发展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供样板和示范。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