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航天遥感领域深度军民融合的战略发展思考

来源: 作者:刘朝晖 崔凯 陈荣利 时间:2017-11-28 返回

1.我国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高度,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军民融合潜力评估研究报告》指出军民融合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广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共同形成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冷战结束后,各国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集中利用国家资源,在有限支出下保持防务能力,并利用民营资本的技术创新,实现信息化战争时代战斗力的整体跃升。其中航天遥感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异军突起。

1.1我国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我国现有航天遥感卫星应用产业市场需求旺盛,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商业遥感产业表现出极大热情,对商业遥感应用前景高度认可,投资热情高。但整个行业缺乏顶层指导牵引,造成航天遥感领域装备建设的严重碎片化和有效使用率不高,商业市场应用不足,多数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效益,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长期以往会造成民间投资资金链断裂,影响商业遥感领域军民深度融合事业的发展。

1.1.1遥感装备建设碎片化

我国军民航天建设与应用市场“碎片化”现象严重,各地方、各部门争相发展军民融合项目,各项目军民融合度参差不齐,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占用了有限的研制和建设资源、发射和测控资源、轨道和频谱资源等。目前国内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卫星包括工信部的八十多颗卫星,地方企业建设的卫星如吉林一号规划发射138颗卫星,二十一世纪公司发射了北京一号和北京二号,四维商遥商业遥感卫星计划“16+4+4+X”、丽水一号、珠海一号、河北一号、大学联盟发射的各类实验卫星等,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我国计划发射的微小卫星数量已超过350颗。碎片化发展的结果导致各家的力量都不强,无法与谷歌、阿斯特里姆等互联网和地理信息企业抗衡。而大力培育卫星及其应用产业的重大项目,将是产业得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1.1.2遥感产品用途单一,使用效率低

在现有的体制下,依靠政府投入进行研发,而且各部门互不统属,你建你用,我建我用,缺乏市场支撑,遥感数据也得不到深入的挖掘和应用,且使用单一,投入多而产出低。与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相比,遥感产品应用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最前端,尤其是遥感产品运营服务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卫星遥感应用产业面临的市场空间将十分巨大。遥感应用技术是卫星产业实现和扩大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与遥感卫星制造技术拥有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遥感应用产业化发展是航天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已大大超过卫星制造产业本身。

1.2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趋势

在美国制定太空轨道资源分配规则和Skybox等卫星公司加速抢占全球商业数据市场之际,我们要快速推动我国航天遥感装备发展,增加装备、技术储备,实现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自主可控,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航天遥感领域的深度军民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

在装备产业层面,采用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运营模式维持遥感卫星星座的长期在轨运行,能够实现卫星的快速发射和能力快速补充。发展快速响应的卫星发射体系和能力,实现战略航天资产储备和快速发射补充卫星。

在社会效益层面,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国内相关企业,让利于民,或通过税收获利;遥感影像的二次开发处理及地理信息产业链的形成将促进就业和引领大众创业,拓展商业盈利途径和利润来源,藏富于民;同时采用后利润运营模式,保障后续装备发展升级,促进航天装备升级换代。

通过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和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实现系统创新,将使我国的政治能力、经济能力、军事能力结成综合联盟,并使各方各得其所,促使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军事能力多方深度融合。

 

2.国外航天遥感军民融合发展趋势

各国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如“军民一体化”的美国模式,“以民掩军”的日本模式,“先军后民”的欧洲模式,“以军带民”的以色列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方式各异、重点有别,但主要做法却基本相似:逐渐打破军民分立的装备建设和使用限制、出台法规明确融合战略、设立相应机构统筹协调、鼓励和推动军民融合和发展等。

2.1美国

美军推行“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航天领域悄然推进“寄宿载荷解决方案”(HoPS)。HoPS向欧美主要卫星制造商和运营商,如波音、洛马、空客、阿里安等14家“寄宿载荷联盟”公司授出“无限期不定量供货”合同,要求波音等3家公司的项目搭载对北美大部分地区进行大气污染测量的“对流层污染排放监测”(TEMPO)载荷,并准备继续在商业卫星搭载太空红外传感器、太空感知传感器和太空环境传感器。2012年11月,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司令威廉姆·L·谢尔顿上将表示,寄宿载荷概念可能会与导弹预警、天气预报、空间态势感知和某些通信任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商业卫星上寄宿军用有效载荷,由于不需要研制整星,节省成本,大大缩短研制周期,更由于分散布置了军用载荷,提高美国空军太空体系结构的抗毁性。

在航天遥感领域的军民融合方面,美国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采用商业合作计划、预付采购费或买断等手段向商业遥感公司提供支持。美国数字地球公司是全球商业卫星成像的标杆,其70%的收益来自向军方和政府用户出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其发射的WorldView-3/WorldView-4大型遥感卫星可提供高达0.3m超高分辨率的图像。2001年和地球眼公司分别获得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5亿美元和4.35亿美元投资研制高分遥感卫星。数字地球公司被Google收购的卫星图像公司Skybox Imaging能拍摄1米左右的图片,其目标是以更快的频率更新图像,快速更新Google地图服务。美国高分辨率航天遥感影像平时可确保美国公司在世界商业卫星遥感图像市场的竞争力;战时可采取“买断”策略,垄断商业卫星公司的图像分发权,限制他国对卫星图像的军事利用效能。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买下了战区实时商业卫星遥感影像的独家版权,而出售给我国百度、高德等地图供应商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6个月前的数据。2001年美国海军EP-3侦察机与我战机相撞后迫降我国机场,美国通过商业卫星图像了解EP-3侦察机的情况。2015年天津港爆炸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空间科学与工程中心第一时间发布了由日本“向日葵”Himawari-8气象卫星3.9μm红外波段拍摄卫星云图所观测的现场爆炸景象。美国这种通过商业卫星图像进行控制的方式,在向媒体提供敏感地区航天遥感影像的同时,又隐藏了美国军事卫星的侦察实力,确保所提供的卫星影像不包含任何敏感军事信息。

2.2日本

日本在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上采取了“先民后军、以民掩军”的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但其民间企业在国防各领域研究开发能力、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具有强大优势,日本三菱重工、大金工业、东芝等公司不但向全球提供优质的商业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日本防卫力量的重要支柱。

日本在航天遥感领域稳步发展,并在积极探索扩大民间参与。日本电子机械制造商佳能电子公司2017年6月23日用印度火箭将地面分辨率1m的小卫星发射升空,在500km轨道高度用佳能销售的单反相机拍摄地表,并回传图像。根据介绍,佳能电子力争到2030年前后发射100颗超小型卫星,通过向企业提供所拍摄卫星影像或出售卫星,走向市场化,实现约1000亿日元的销售额。日本政府提出在2030年代初期将太空产业视场规模扩大至现在的2倍,达到2.4万亿日元,此举旨在进一步刺激民间资本积极参与。

2.3欧洲

欧洲各航天大国也积极发展军民两用的航天遥感。法国阿斯特里姆地理信息服务公司发射的“昴宿星”即是军民两用光学成像卫星。2008年EADS收购法国航天局SPOT Image 公司81%的股权,标志着航天遥感数据的营销增强商业化运行而弱化政府支持[7]。德国航天局实施的TerrSAR-X/TanDEM-X雷达遥感系统,是德国政府和工业界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框架下的首次合作。德国快眼公司面向全球政府和商业客户提供各个行业领域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民两用“地中海盆地观测小卫星星座系统”(COSMOSkyMed)由意大利国防部和航天局共同研发,是可服务于民间、公共机构、军事和商业的军民两用对地观测系统,同时提供民防(环境风险管理)、战略用途(防务与国家安全)、科学与商业用途。

俄罗斯2006年发射了民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资源-DK1提供商业图像服务。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讲话中说,利用军民两用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方面可占70%以上。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航天工业,在航天遥感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利用军工企业的两用技术加速军工企业的结构改造,逐步解决军工生产与国民经济脱节的问题。

2.4以色列

以色列军工企业重视军民结合,“以军带民”带动了一批与国防相关的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立于1997年的以色列国际影像卫星公司(Image Sat)是由以色列和美国共同投资组建的国际商业遥感公司,其最大用户是以色列政府。其股东有以色列国有的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IAI)、以色列光电工业公司和美国的核心软件公司等。以色列建立了门类齐全、高水平的国防工业体系,包括大型国有公司、私营公司和专业性公司等三类企业。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这三类公司组建了许多民用集团,从事民用业务,带动了一大批相关民用高技术产业的形成。

综上所述,国外航天遥感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各具特色,但军工企业与民营军工企业都在寻求相互合作。随着科技产业化与事业单位改制的不断深入,传统军工企业会向更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随着军品招标向民营企业的不断开放,民营企业也有可能诞生军民融合的产业化集团。资本市场在其中也将起到非常关键的助力作用。军民深度融合将是航天遥感行业发展的最佳状态。

 

3.我国航天遥感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

3.1存在的问题

以往国防和军队建设由军方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由政府和地方主导,军地两大建设系统的分立发展,对军民融合发展进程形成了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企业参与门槛高,税收待遇不公平,企业获利少,各方热情不高;市场化不健全,老百姓对国防军工带来相应的服务和红利缺少获得感。因此必须深度军民融合发展,引导全民参与的激情,发挥市场化运作优势,统筹社会资源,同心协力创新。

当前的遥感领域的军民融合仅停留在简单融合发展的阶段,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不完善,分配机制欠合理,政策法规和运行激励机制滞后等问题。军队、政府、企业各自独立发展,把用户还都寄希望在国家和军队层面;现有军民融合项目未与市场充分结合导致生命力不足,持续发展存在严重问题,资金渠道比较单一,把浅层次的军民两用当作军民深度融合的目标,全民参与的指导性意见没有得到执行。

3.2破解思路

开展深度军民融合建设,需打破军民融合瓶颈,实现国家战略落地,从大局出发协调各方利益统一,从顶层规划和统筹我国军民航天建设和应用体系,建立和完善保障军民融合的政策和法规,充分激起全民参与的热情,以市场化运作模式破解航天遥感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瓶颈。

(1)强化大局意识,打破利益壁垒,鼓励全民参与。以满足军事需求为根本,充分考量政府和民用需求,引导和激励大型金融和互联网企业在前期以市场为导向和出发点,研究市场、培育市场、牵引市场,从而大力推进航天遥感领域的商业化应用进程。

(2)强化战略规划,统筹全国军民航天建设与应用,在国家层面成立轨道空间经济管理机构。成立航天遥感军民融合机构,统一调配轨道资源、频谱资源,并统一航天测控和遥感数据监管。可效仿美国的航天准入“许可证”制度,将企业的航天活动包括卫星的制造、发射、测控和数据分发纳入统一规范管理,进一步开放二级数据市场等。

(3)强化改革创新,创新市场运作体系。军民融合是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必须在国家层面把国防与经济、军队与地方、战场与市场的双向需求搞清楚,把需求与落实对接好。在提高效益、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方面,市场会产生比任何行政指令都大得多的推动力。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税收、金融等政策体系的大力支持。

(4)国家给予民营遥感卫星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目前航天遥感领域的主要用户还是国家(包括军方),随着商业应用市场的不断开发,这一比例会逐渐降低。需要国家投入少量经费采购必要的遥感数据,同时采用资金收购失效的商业卫星,用作空间试验的目标,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航天遥感产业的积极性。在对商用卫星审核时进一步支持具有寄宿军事载荷潜力的民用卫星。

 

4.遥感领域深度军民融合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思考

4.1管理模式初探

深度军民融合的市场化运作,具体分工可采用军方初始投资,并负责系统论证、建设、在轨维护和管理,由商业公司负责运营,军方具有优先使用权。所获数据由军方向商业运营公司开放,除商业公司应得利润外,其余利润将再次投入系统建设,并可吸收民间资本,以保持可持续滚动发展。

4.2运营模式初探

为充分培育市场、牵引市场,抑制无序发展,平衡各方利益,可成立军方主导、地方政府统筹、用户代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共同参与的航天遥感融合产业机构。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确保合作各方的能力与市场优势,制定产业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

多方抱团组建的航天遥感融合产业机构,能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调配,各方优势互补、扩展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或行业竞争力、实现超常规发展。航天遥感融合产业机构可下设联合商业公司和融资基金平台。联合商业公司通过商业运作获取商业效益,维护基金的可持续性,并促进本项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融资基金在政府统筹下,募集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将获得的利润按市场规则返还基金投资者,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

 

5.结论

全民参与和市场化运作是深度军民融合的核心。在借鉴各国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着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理念,创新市场运行模式,打破以往的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优化制度环境,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破冰传统航天产业生产链,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形成开放型的军工产业链,鼓励全民参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形成。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