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中国电科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践和思考

来源: 作者:王世忠 时间:2017-11-29 返回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2016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军民融合落地的举措。2017年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同志担任主任,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6月20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强调,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繁荣富强的有力保障,也是军工央企的使命责任和重大机遇。

 

1.中国电科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自2002年3月成立以来,始终围绕适应国民经济“大市场”和国防军队建设“主战场”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协调、寓军于民,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覆盖电子信息全部领域的大型科技军工集团。2002年成立之初,中国电科营业收入不到100亿元(其中民品产业占20%,不足20亿)。十八大以来,中国电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要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的指示,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顽强拼搏,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880亿元(其中民品产业近70%,达1300亿元),连续13年获得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A级和4个任期业绩考核A级,连续四次荣获任期“业绩优秀企业”,连续两次荣获“科技创新优秀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成绩连续两年位列中央企业第一名、连续七年位列军工企业第一名。2016年,中国电科实现高质量进入世界500强,迈入全球军工企业10强。

1.1完善“三三制”科技创新体系,突破军工电子重大技术

着眼军工电子重大技术突破,中国电科围绕技术创新平台与技术创新机制构建了“三三制”的科技创新体系架构:一是推动技术、军工、产业“三业互动”,二是强化系统、设备、元器件和软件的“三级协同”,三是完善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三层布局”。通过构建完善“三三制”科技创新体系,中国电科在军工电子科学技术创新上打破“小而散”的格局,围绕重大战略方向成体系、分层次布局军工电子技术攻关,实现了技术群体突破,有力支撑了重大电子信息装备研制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以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预警机、机载综合航电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工程中,突出顶层设计,按层级分解为系统、整机、核心元器件/软件等树状关键技术谱系,狠抓重点环节,统筹协调攻关进度,实现了关键技术同步突破,确保装备研制成功和交付。以“核高基”“高分”“探月”“载人航天”“北斗”等为代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中,针对关键环节成体系突破了一批瓶颈技术,打破国外禁运,实现核心产品自主可控。在云计算、物联网、公共安全等领域超前布局关键技术,掌握技术制高点和发展先机,有力支撑了军工电子业务发展。

1.2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信息技术,支撑军工电子主业发展

中国电科始终把军民两用技术创新研究作为立足之本和发展之源,在电子信息技术军民两用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有力地保障了军工科研生产和民品产业发展。雷达探测技术取得创新发展,有力保障了重点装备型号研制,同时也支撑了国土资源测绘、深空探测、气象预报、航空管制等民用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和通信网络技术取得创新发展,有效提升了部队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基础软件、微电子、光电子、元器件、信息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军工电子和信息产业提供了大量高性能的基础产品。

1.3创新民营企业“参军”方式,提高军工电子建设效益

中国电科通过设立多项扶持发展基金、建立符合条件民营企业参与的产品采购目录、完善相关服务数据库等工作,近五年共引入800多家非军工企业参与916项军品科研生产配套任务,其中民营企业参与560项军品科研生产配套任务。在引入民企参与军品任务过程中,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对成熟的成套设备,大多依托民企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如车载便携式发电机组、液体冷却机柜等产品;对配套的非核心技术产品,一般由民企按照军用标准及要求配套提供,如元器件批量采购等。二是对民企加工制造服务能力较强的产业链产品,基本通过外包研制加工的形式获得,如镁合金加工、部分电镀和表面涂覆工艺实现等。三是在军用集成电路掩模制造工艺线建设方面,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和民营战略合作者成立掩模公司,以商用化的经营,保障军用集成电路掩模制造能力的获得。

1.4积极参与重大活动保障,在实战中铸造中国电科品质

中国电科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覆盖电子信息技术全部领域的大型军工企业,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主动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16项重大科技专项中,中国电科参与了其中7项,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保障了重大科技专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在奥运保障、建国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APEC会议、G20峰会保障等任务中,实施并完成了“北京奥运安保指挥系统”、筹建“太空家园馆”、亚运场馆建设智能化系统项目等,用电子科技力量为重大活动保驾护航。通过这些服务保障任务,充分检验了军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相关经验在后期改进和军品研发中得到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2.中国电科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经验和体会

通过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国电科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作为军工央企,军民融合的目标是富国强军,必须将富国和强军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中,统一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之中;军民融合的核心是深度融合,必须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军民融合的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军民融合的关键是发挥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军用和民用资源的兼容性、互补性和各自比较优势,加强科学管理和资源有效配置,走投入少、效益高的发展之路;军民融合的重点是完善机制,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提高发展的运行效率,开创新局面,促进发展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

2.1关键要确立“五个观念”

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感到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站在国家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创新、协同、效益、可持续、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一是要有创新观念。要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作为改革发展的基点始终贯穿集团公司各项业务和工作,不断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营造激发全系统创新活力的政策、制度和资源环境,开创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二是要有协同观念。要坚持把协同作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的基本路径,全面统筹军民资源,充分调动有利因素,切实推动理念、业务、市场、资本、能力、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利益协同发展,形成军地资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态势,实现军民的互惠互利。三是要有效益观念。要坚持把效益作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以提质增效升级为导向,切实强化集团公司基础管理,加强科研生产服务组织、资产资金使用、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能力提升、政治与社会作用发挥,全面提升效益获取能力,确保发展质量,提高军民融合。四是要有可持续观念。要坚持把可持续作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持续深化改革、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提质增效、市场布局、队伍建设、环境优化、思想文化建设,不断增强竞争优势、提高行业地位,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军民融合发展能力。五是要有共享观念。要坚持把共享作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破除行业壁垒、军地壁垒,克服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弊端,以更高层次、更广视野统筹军民深度融合,加大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与国家发展同步、与合作方利益共赢、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与员工群众成果共享力度,提升军民深度融合的水平。

2.2核心在于把握“三个关系”

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感到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处理和把握好三个关系,实现发展和兼顾、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一是“市场与战场”的关系。所谓市场,就是指国民经济大舞台;所谓战场,就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大舞台。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既要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更要服从和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处理好两者关系,重点是进一步推动“从跟踪学步向自主创新、从自我封闭向开放协作、从单一军品向军民双向、从粗放外延向集约高效”转型发展,走出一条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道路,真正适应国民经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二是“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所谓核心,就是指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力量;所谓外围,就是指全社会的相关研发力量。既要不断强化自身核心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又要广泛吸纳各种资源。重点是用好全社会科技和资本两大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行业和区域战略合作,构建我国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国家队”和“航母群”。三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所谓当前,就是指针对军民融合发展现状,抓紧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制度,确保管理有序、有章可循;构建军民融合发展协调平台,确保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组织现有军民技术和产品进行对接,确保有效转化、合理应用。所谓长远,就是指面向未来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出发,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研究论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问题,组织制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建立长效融合机制,完善相关融合政策,确保军民深度融合健康持续发展。

2.3“民参军”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感到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切实解决好“民参军”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切实把先进民企的优势技术、人才和设施等资源用好、用足、用够。一是民企稳定性问题。民口的部分企业存在稳定性障碍,企业的股权等变动较大,对于产品售后服务和支持会造成一定影响。二是民企资质问题。民企缺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武器装备研制单位证书等资质认证。三是需求对接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民企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产品方向,其产品和技术很难应用于军事领域,有些在民用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在推动过程中,由于军民之间信息平台的缺乏,民用企业对该技术了解不多,导致了该技术在民用领域推广速度十分缓慢。

 

3.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对策

3.1将三大空间作为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

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是军民融合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的六大体系之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需要首先以先进的基础设施为前提,在军、民用领域大数据、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迅猛、应用广泛,各自形成了大量完善的基础设施。随着信息网络逐渐成为掌控全球信息资源的战略性平台和世界各国争夺“制信息权”的重要利器,我国应充分发挥军民网络互补的优势,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动技术创新、自主可控和产业发展,形成覆盖太空、海洋、网络“三大空间”的一体化信息网络,实现我国信息网络的全球化服务。我们建议:在太空领域,应构建军民共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基于卫星遥感的智能运营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空间信息大数据服务;在海洋领域,应加快构建国家海洋信息基础设施,掌握海上各类数据资源,形成海上综合态势掌控能力;在网络领域,应打造自主可控高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和水平。

3.2将民参军机制作为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今后,“民参军”机制的不断完善将成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我们建议:一是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产品、技术、资金和能力等方面信息,定期组织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相关民企对产品、技术、能力等进行交流,进一步促进需求对接、信息共享。二是技术引入机制。加强“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大创新基地、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引导军工、民企技术资源整合和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和实现民用技术和军用技术的双向顺畅转移。三是合作共赢机制。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主动培育与民营企业的合作环境,形成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合理的分配机制,进一步开放和完善军品配套体系,有效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

3.3将军工央企作为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在去年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军工央企正是这样的一支重要力量,靠军工积累技术,生成强大的核心技术,形成品牌效应,靠民品获得市场,把技术和品牌拓展到民用领域,做大规模、得到高技术附加值,同时,军工央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绝不片面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定位在国家最关注的产业领域、做最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尤其是高科技军工企业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用核心技术、做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进入主流市场,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推动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主力军,军工央企义不容辞。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